對于大家來說,入“模”可能是一個很陌生的提法。入“模”是職場中知己知彼的潛規則,講究在職場中為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不是拿一些硬條件(例如專業、學歷等)去判斷我們應該選擇的企業和崗位,而是要真正了解我們自身能在除甲醛工作中創造價值的個人特質在哪里。
以創綠家來說,“模”就是工作崗位,可以是治理崗位或者銷售崗位。企業要找能夠匹配業務、匹配團隊、創造業績的人才,應聘者要想讓自己入“模”。我們不要盲目削足適履,也就是說不要盲目地用企業的“模”來包裝自己,否則最終必然是不歡而散。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要想在職業發展上有所突破,讓自己在職場上實現幸福人生,關鍵要從自身找突破。經歷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們自身在不斷地強大,但是我們個性的始終如一,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不可替代也不可復制。個性優勢能夠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價值,是無人取代的強大力量。現代企業都在尋求人才優勢與企業資源的組合,我們豈能怠慢我們自身的優勢。
在多年的人力資源工作經歷中,身邊不乏這樣的實例來證實。菁菁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專生,初見她時不會讓人目光停留,從學歷和實踐經驗上來說,她不具備任何優勢,但是最終在眾多知名學府學子應聘的角逐中,菁菁被選中了。
今天的菁菁已在美國的一家公司做商務經理。菁菁的成功在于對自己的了解,面對就業的壓力時她擁有良好的心態,并運用一定的面試技巧更好地將自己的優勢表達給面試官。
其實,在面試過程中,她更多的是在表達具備的才干,用自己學習和實踐經歷向面試官展示自己在做什么樣的事情時感覺很強大,并有很好的收效。這一點對很多應聘者來說都是不具備的素質。菁菁的成功告訴我們,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人才取勝的關鍵是我們自身無法被別人取代的自身優勢,真正地認清自己,成功就在眼前。
最近流行一本書《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讀后我對入“模”這種優勢管理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我一直強調的那種“搭班子”做法,不就是這種優勢管理嗎?
一個高績效的團隊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即團隊是一個“多面手”,但是“多面手”的團隊并非要求團隊中每一位成員是一個多面手,而僅僅需要每一位成員精于自己擅長的一面,發揮個人***的作用。
當我們清楚了這個道理,現在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認識自己,探尋自己無法被別人取代且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獨特之處,同時自身也享受創造價值的過程。這一點是每一個人職業生涯中的必修課,是我們身在職場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在掌握這個入“模”的技能之前,我們首先要問自己“從我們自身考慮,什么在阻礙我們前行”。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問同學們同樣的問題。“大家在什么情況下認為學習是非常必要的?”答案不出我的意料。“發現自己在某方面不足的時候,會投資時間和精力去彌補。”這個想法在大家的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大多數人認為“修正不足”是促進他們成功和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學校一向是這么教育的,我們更注重自身的不足,這些不足是我們自身最薄弱的環節,如果這些環節出現問題,那我們就會失敗。可問題是:我們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我們就能成功,或者我們就會獲得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周圍將不乏大量成功人士。
中國古訓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優勢管理告訴我們的是:失敗僅僅讓我們學到失敗的特征,如果要想成功,就要學習了解成功的特征。只有在成功的特征上去消費自己,我們才能接近成功,即使量變還未達到質變。
這個過程,我們會收獲一種快感,我們在做自己興趣所在且擅長的事情,同時整個過程中也收獲對自己的肯定。如果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才干,茫然行事,我們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我們身邊有太多人已經證明了這個理論。在大學的時候,有不少同學學習并不怎么好,即使苦下功夫也很難在學科上見到成果,但是步入職場之后呢,“差”生變成“精英”的現象屢見不鮮,非本專業方向發展的也比比皆是。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曾經的失敗和不得志是存在人才潛能定位的偏差,改變努力的方向,一切都會變成可能。
最終,阻礙我們精英之路的是思想上的誤區。首先,我們認為彌補最弱的方面,才能取得***的進步;其次,就是大多數人認為讓自己成為“多面手”才能取得成功。實際的情況告訴我們,一個人在自己的優勢方面才會最有求知欲,最有創造力,也最樂于學習新事物。
而且,一個優秀的團隊成員并不需要成為一位“多面手”,現實中也不存在這樣的人。團隊要創造高績效,需要的是一個“多面手”的團隊,而這恰恰正是團隊中的個體發揮個人的優勢,精于做自己擅長的事情。